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警察诗人的灵感与胸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7/9/12 10:03:35
浏览次数:3626  

  文/黎明辉
  
  十多年前,网络上刚出现粉丝这个词儿,我就成了柳永建诗歌的粉丝。
  记得是在《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上读到他的诗《家的方向》,顿觉眼睛一亮,诗句很打动人心。于是把诗剪下来夹在工作笔记里,后来夹了七八绺他的这种小纸页。有时开会忙里偷闲都会抽出来默声诵读,自然就留意了作者的名字——柳永建。北宋著名词家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记,柳永之后加个建,便是诗人的名字。
  家在每个人的心中是具体实在的,然而在他的眺望中,家的方向却有宋词遗风的灵动,充满着美好的回忆、温馨的煽情。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词,在他眼中成了岁月里一个最具魅力的词。远离家的人,遥望家的方向,万水千山和岁月时间阻隔,人的内心豁然有了诗情画意的引领。
  或许是岁月里∕一个最具魅力的词∕汇如一朵一朵白云∕在我的梦中奔跑∕有一些沧桑来自少年的成长∕有一种思绪∕颤动曼妙的音韵∕树木 炊烟 麦秸垛∕弯曲的小路∕连同老家门前的∕那眼老井∕见证我最美丽的乡情∕午后的阳光∕走过生命的头顶∕撑开一片情感的天空∕一声质朴的鸟鸣∕温暖游子的归期∕寻常的日子∕家的方向∕是我唯一的心跳
  柳永建的诗,句子朴实,而意象清新瑰丽,就像一个朋友或家人在对你倾诉,平平常常的字眼和语言,却有一种如歌行板的激情和发现的美感,充盈跳跃在字里行间。
  诗歌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诗?多年读诗我淘得一些体会,诗歌的本质就是抒写口头音律的一种美学。唐代诗人刘禹锡说过: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能用平实的语言富有音韵感地表达人类情感的波澜与葳蕤,那是一种写诗的独特,更是一种难以达到的高度。这也是做一个好诗人的难度。我们说的都是平常话语,都写新华字典上大约十分之一的平常字,而要富于韵律感地表达出能够撞击普通人情感和引发精神共鸣的诗句,何其不易,只有写作人才知道。
  后来,我发现作为职业警察的柳永建写诗,大都是在抒发普通人的情感,他的抒情诗在生命的维度里和生活的泥淖中捕捉并传达了大量富有美感的东西,即使是在不多的描写警察的诗里亦然。读多了我才豁悟,警察也是人,把警察生活的目光变成视野投向整个人生和社会,这本身就体现了现代警察的一种胸怀,而抒发出人类具有美感的东西,正是在提升人性的美好与优点。
  柳永建身高一米八二,个头比常人高出一个头来,长臂向上一伸已经离篮板边缘很近了。按说他该是一个虎虎生风奔跑在篮球场上的运动员坯子,然而用他的话讲:“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歌,这大概与我的性格有关。”他喜静,年轻时就喜欢读书,放下书本思维还沉浸在书里,无论站到哪里,只要得一空闲,他都爱盯住一个东西琢磨点它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久而久之,诗的形象思维流露在言谈里,荡漾在眉目间,诗人的气质在脸上微笑地绽开。
  1978年春天,他从故乡江苏如皋参军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当了一名汽车兵。那时的西昌航天城还处于建设阶段,汽车兵的任务就是负责往工地运送黄沙、石子。从春到冬,终年如一的兵营生活,既枯燥又劳其筋骨。当时在连队的汽车兵中流传着一段打趣顺口溜:“泸沽(地名)沙坝(地名)安宁河(河名),沙子石子老太婆(负责装卸车的随军家属)。”他说此话虽有不恭,却是我们这帮二十岁左右汽车兵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风尘滚滚重车从河滩到工地来回奔跑,每天下来都有百公里。唯有装车卸车的空余时间可以掸尘擦汗喝水,那时间属于自己。而他是最会挤时间的一个,每每一段闲暇,战友们或抛石玩耍或写家信的时候,他就坐在驾驶室或靠在树荫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书读多了,心头就有了个跃跃欲试的创作念头钻出来。于是就在本子上初学涂鸦,表达心中当兵的感受。连队文艺演出需要“三句半”、快板书等都成了他练手的好时机。
  他说他的诗歌创作是从句子押韵的“三句半”起步的,写着写着自己便不满足了,身边没有老师,仅凭一叠剪报自学钻研。几年下来的挑灯夜战、琢磨诗歌创作,使他从“三句半”茧子中向诗歌开始破壳飞跃了。1984年,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在西昌发射上天之时,他的诗歌处女作《发射场抒怀》(外一首)和他的名字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手捧铅字墨香的报纸,他为以普通一兵的名义用诗歌的形式,抒发川西高原兵的情怀而欢欣鼓舞。当兵没有打过仗,没有赶上战火纷飞,但他永远留恋兵营那段青春无悔、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川西高原大凉山的云絮雾岚之中,柳永建度过了几年的汽车兵生活,解放牌载重军卡的方向盘在他手上轻松自如,玩得像纺车一样溜溜转了,他开的车安全快捷零事故,多年被部队评为“红旗车”驾驶员,还荣立过三等功。因工作成绩特别突出,从汽车营部书记(正排职)调发射中心政治部做群工干事,破格成为一名无军校学历提干的年轻军官。当告别艰苦的十年军旅生活,他的行囊比参军时多了一大摞书籍和厚厚的剪报,那是他喜爱的诗集、书籍和他已经捕捉到了的诗美以及灵感。1987年底,他从部队转业回到满眼平原河湖的江苏老家,被分配到如皋磨头派出所当民警。脱下绿色的军装又换上绿色的警服,胸襟里扑扑跳动的仍是他那颗痴心不改的诗心。
  在公安30年,柳永建履职的岗位远不如他发表诗歌多,他先后在乡镇派出所、交警中队、治安大队、内保科、警务督察大队、市局信访室等岗位任过职,其实那都是挺立于车水马龙之中,穿行于井市巷陌之间以及与寻常百姓打交道的基层民警,一个像当年兵营里一样的普通一兵。然而,正因为他有一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心,他才能够写出一首首直抵人心的抒情诗。他的诗歌陆续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法制日报》《人民公安报》《检察日报》《星星诗刊》等数十种报刊上,不少作品还被各大知名网站广为转载。
  柳永建的诗能让工人农民读懂,也能让教授精英动容。这也是好多家报刊喜欢发表他的诗的原因之一。说到对诗的追求,他说诗歌的受众面本来就狭窄,读诗的人不多,再不用普通人的普通话语写诗、发表诗,诗歌就只能是放在盒子里个人的收藏了。
  他的诗以短章见长,二十多或三十行,最适合在报纸的副刊占一席之地。副刊编辑自来有双很文艺又严苛的眼睛,在雪片般飞来的诗稿堆里能入法眼的历来凤毛麟角,而柳永建的抒情诗却像一种品牌,像一只鸟儿,总会有它栖息的一个枝。然而,写诗是不赚钱的,他的一首诗大多只几十元,或者金额只二十元的一张汇款单,仅能买包普通香烟。即使诗歌的稿酬尴尬到如此的境地,柳永建也乐此不疲,他把报纸的副刊攒下来,继续将他的八小时外投入进去。这得需要一种何等宽广高尚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属于静思沉吟那类诗人。或许是年轻时当司机的缘故,他素来滴酒不沾,从无酒酣耳热、气冲霄汉的经历。“李白斗酒诗百篇”对于他来说,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在他看来,“诗仙”太白仰天举杯豪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万丈激情能写好诗,但他不饮酒,只燃上一支香烟,静守似霭如雾的烟缕在眼里袅袅消散,也同样可以唤起激情和灵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柳永建当如是。
  他从不放过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点滴感动,一旦有灵光闪现,他就将一气呵成的诗句及时记下来。更多的时候只有一个意象或是一句诗,同样他也留在小本上,白天警察的公务繁忙,待夜深人静之时,坐在灯下,他才将它敲成心仪的抒情短章。
  柳永建的诗,题材内容多姿多彩,清丽空灵又接地气,其中总能将一些古老的题目写出隽永的新意。他与妻子是部队的战友,婚后有几年两地分居的重山阻隔,妻子在四川成都,他在江苏如皋。离多聚少的两情,多少个朝朝暮暮,令他神思飞扬。无处话清寂的时候,他就铺开稿纸,用美好的遐思去鼓舞别离,也鼓励自己。他把情思写成诗句贴上邮票遥寄妻子,于是一个警察的家庭生活留下一段良缘天成的佳话。他对古老的题咏“七夕”,曾有自己最个性的怀想和表达。他写的《七夕》有这样几句:千年的相思/停在一朵流动的云上/金梭飞舞/多少动人的故事/织成星汉灿烂……
  从生活的泥淖中捕捉美好瞬间,去鼓舞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柳永建诗歌洋溢的底蕴。他反复咏唱“七夕”怀想,笔底找不到离愁的忧郁和黯然的神伤,只有他热人血液的感受:……这个世界终究不会片刻消停/如同这夜色注定坠落为情网/当传说贴上红尘的标签/回肠百转和隐忍消失了/玫瑰与谎言开始粉墨登场/我知道纯粹的爱不会轻易消亡/如我满怀的诗情/发出琥珀的光亮/相思总会散发热人血液的力量/用倾听的耳朵守望佳期如梦/露珠上会有月亮歌唱……
  坚持不懈的写诗和长年的阅读是一种内心的修炼。现在柳永建的家已经是一处氤氲书香之气的温暖港湾,他宁静的书房是他家最赏心悦目的所在。在法院工作的妻子因从小成长于教师家庭的缘故,也是一个百分百的书迷,她把书房和整个家一样打理得一尘不染。两人把工作的压力与紧张一门关尽,沏上一杯香茶,在窗外的清雨或亮丽的阳光里,或在夜里的灯下,他俩分坐一处各自捧一本书,让阅读的眼睛在书籍中愉悦漫步。阅读成了他家很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他们的女儿也在这个长期有阅读习惯的家庭中耳濡目染,成为了一名阳光健康文艺的好学生,凭着出色的综合素质获取奖学金,考入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就读。
  柳永建以诗成名也以书成名。2012年11月,他被南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七部门联合授予“十佳读书明星”称号;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同年5月,柳永建家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省“书香之家”称号;之后再通过各省评选推荐、专家审核、媒体公示等程序,2014年4月,在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推荐入选家庭,如皋市公安局三级警长柳永建家庭成功入选。这一国家级殊荣,颁发给了一个普通民警家庭,同时也让全国警察为之骄傲和自豪。
  “读一辈子书,行康庄之路。”是柳永建的座右铭。他的诗歌通过报刊和网络飞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广大平凡普通劳动者的内心。他的诗作以其灵动、独特和凝练的语言风格,被多家阅读文本收入。其中诗歌《中秋月》入选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亲近母语》语文自读课本(初中卷);诗歌《新春》入选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天人·家国:“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优秀作品集》;诗歌《仰望国旗》收入光明日报社出版发行的《公民道德教育读本——道德之歌》一书。
  如今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柳永建,可以欣然谈起他的诗,但他对诗人桂冠、名与利却很淡然。他说他只是全民写作时代之一员,写诗只是他八小时之外的爱好而已。他发表过几百首诗,真正令他自己满意的仅仅只有一百多首,他以为距真正诗人还差很远,因此,至今没有出版一本诗集的打算。唯有写下去,不断地写下去,他的生命和内心才得以丰实,他的诗歌才能更加出新。
  作为诗歌读者和他的粉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有更多更好的诗歌出现在诗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书架上也会添一本警察诗歌专集,书名叫《为人而歌唱——柳永建抒情诗集锦》。■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