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前门派出所:首都核心区派出所的“主防”实践与探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5/7/23 15:00:09
浏览次数:122  

  文/姚远 贾雄
  
  前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中轴线的重要节点,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南门户,更是北京旅游版图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
  从前门大街拐入鲜鱼口街,一路步行向东南,绵延900米的三里河公园让游客从繁华喧闹一步迈入江南诗境。在这里,六百年的胡同肌理与焕新的城市水系相遇。青石路蜿蜒向前,穿过草厂胡同群的岁月皱褶,两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错落铺展……沿着西打磨厂街往东,一栋蓝白色拱形门头的骑楼建筑,不禁让匆匆路过的行人驻足回眸——前门派出所就坐落在这片交织着历史风云与市井烟火的老街巷里。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前门派出所成立于1949年,1958年与其他6个派出所合署办公,2013年搬至现办公地址西打磨厂街51号。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含前东、大江、草厂三个社区。辖区紧邻天安门广场,西靠前门大街,东临新世界商圈,南与天坛公园相望,既是展现首都形象的窗口,也是人口密集、治安形势复杂的重点区域。派出所先后获评北京市公安局“青年文明号”和“首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荣立集体二等功、2023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张恒成、北京市“巾帼英雄”季娟、北京市公安局优秀共产党员苗雨等先进典型。
  近年来,前门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落实东城公安分局党委“双七”举措,锚定“十个防住”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1+2+3”工程建设,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持续深化“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牢牢把握“社区民警专职化”这一关键,积极探索适应北京核心区派出所任务实际的“两队一室”一级指挥、两级运转警务模式,紧紧围绕“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切实履行了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
  
  


  前门派出所集体照

  

  民警和群防群治力量走访社区

  

  民警在辖区服务游客

  

  民警在辖区开展反诈宣传

  

  民警在辖区了解社情民意

  

  民警在辖区巡逻,守护游客安全

  

  民警在岗执勤

  

  派出所的休闲驿站

  

  书香润警营

  上篇:
  持续深化“两队一室”改革:“主防”实践显成效

  前门派出所的“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公安分局关于派出所警务改革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之后,依据“派出所主防”工作思路,前门派出所启动了“两队一室”改革;2024年5月,在原有“两队一室”运行的基础上,前门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打造了“两队一室”改革的2.0版本。
  改革是破局之策,规范是运行之基。前门派出所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制定《前门派出所“两队一室”警务运行模式工作规范》,细化“一室”和“两队”的职能定位、责任分工、运行机制、考评细则和与之相配套的值班运转模式;着力构建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互为协同、互相支撑的勤务运行模式,把“派出所主防”理念落到了实处。

  把准改革方向,实现结构重塑
  重塑队室结构。在原有“两队一室”的基础上,设立1个综合指挥室、3个社区警务队、1个打击办案队和1个街面巡控队。街面巡控队的成立,使街面巡控岗专岗专人专责,既保证了专业化建设成效,又确保了社区警务队民警从日常警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区防范等基础工作上,真正做到社区民警社区化、社区民警专职化。
  重塑警力结构。根据现有民警的年龄结构、工作经历、业务特长等特点,将62名在岗民警合理分配至队、室。其中,3个社区警务队各配备12名、共计36名民警,社区民警警力配备占比57%,以最大限度配备社区民警,保障了社区民警真正能够沉社区、融社区。
  重塑权责结构。由3名副所长、3名警长分别担任3个社区警务队队长、副队长,主责本社区范围内的基层基础工作,将“主防”责任从派出所进一步压向社区。同步建立压降警情发案、化解矛盾纠纷、稳控风险隐患等“主防”责任考评体系,并与考核评优、立功受奖等挂钩,实现履职状态从“被动值班看摊”向“主动守土负责”的根本转变。

  把握改革要点,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值班运转模式。在警力组成上,3个社区警务队各自划分为3个班组,一一组合后按照相同规律分组的指挥室、打击队人员共同组成3个派出所值班组,确保各队、室每日均有值班力量在岗,彻底退出“警区大轮班”模式。同时,3个值班组实行正、副、休“三班两运转”。
  在值班任务上,正班组主要负责警情及案事件处置,副班组主要负责勤务及社会面巡控。其中,专职社区民警编入班组运转,但不承担与社区工作无关的其他任务。同时,按照“派出所+社区”两级值班机制,值班副所长以指挥室为依托在所内指挥调度各队、室工作;社区警务队民警以社区警务室为阵地,固化在社区值守,与居委会干部合署办公。
  在监督考核上,作为社区警务队长,侧重“长线”规划部署、量化考核本警务队民警“主防”工作;作为值班副所长,侧重“短线”组织安排、监督指导本值班组民警值班工作,各占50%考核权重,形成“条、块”结合、“长、常”互促的运行机制。
  优化巡逻出警模式。按照北京市公安局“2+X+N”巡控模式,建立“派出所+社区”两级巡逻、两级出警机制,副班组承担两个组别的一级巡逻车组工作;正班组3个社区警力各自承担3个组别的本社区二级巡逻车组工作;与街面巡控岗、机动巡逻队、视频巡控共同编织严密的防控网络。充分发挥社区警力人熟、地熟优势,将警情按管辖区域布置到相应社区二级巡逻车组,派出所一级巡逻车组作为机动力量增补支援,切实提高警情处置质效。此外,建立“派出所+社区”两级办案机制,根据与社区管控要素的关联度,细化打击队与社区队案件管辖分工和移交规范,确保案件质量。
  优化社区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改革后社区民警数量增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民警专职化效能。在落实3名A角社区民警专职化的基础上,以师徒结对形式进一步配备3名B角社区民警,形成有效辅助。同时,将3个社区进一步划分为11个警务网格,实名制明确11名网格责任民警,将“主防”责任继续向下传导。此外,根据不同社区管控要素差异实施分类管理,设置旅店、餐饮、医院、学校、机关5类行业专管民警,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警务机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持续深化的“两队一室”改革最大限度释放了警务机制活力,推动了“精细主防、主动预防”落地见效,更为前门派出所注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所长孙立男认为,改革的进程本就是动态的,“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辖区的情况和治安形势的需求,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
  基础防范更扎实。社区警力最大限度沉入社区,街面巡逻力量增加,提升了见警率和管事率。在东城区群众安全感调查中,群众“见警率”和社区民警“见警率”在分局都名列前茅,警情总量始终保持在户籍派出所最低水平。2025年以来,有3名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3名民警获得个人嘉奖。
  打击整治更有力。充分发挥打击办案队专业职能和社区警务队以打促防的能动优势,打击整治力度不断提升。对热点警情、治安乱点开展小案快侦、围点整治,重点加强对辖区非法揽客、无照游商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全面净化了辖区治安环境。同时,针对派出所青年民警较多的实际,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为抓手,从机制保障、学习培训等方面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了队伍执法办案能力。
  服务群众更满意。群众路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宝。前门派出所坚持“社区事在社区办”,把社区警务队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专职社区民警可以专心沉在社区,就地接受群众报警求助、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区民警成为距离最近、态度最暖、腿脚最勤的“邻家警察”。2025年1至3月,民警因警情接处、窗口接待、社区服务等工作,共收到群众电话、信函、锦旗等形式表扬33件,辖区矛盾纠纷有效处置率达到100%。

  中篇:
  成立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提升辖区精细化治理效能

  前门不仅仅是地理坐标,也是北京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更是展现北京文化魅力的“城市之窗”。为营造前门地区良好的治安环境,树立首都良好的旅游形象,维护首都核心区的安全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前门派出所不断拓展“主防”载体,持续提高辖区精细化治理水平。
  按照东城公安分局和前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部署,2024年9月3日,前门派出所整合辖区21家行业单位的200多名安保人员成立了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机动巡逻队设立22个巡逻小队,分别划分在25个巡逻区域、31条巡逻线路(共设立69个巡逻打卡点),以组织日常巡逻打卡、发现治安问题隐患、查处违法违规人员、整治巡逻区域秩序为工作内容,开展划分时段打卡巡逻、定时段户外巡逻与全时段随机巡逻。此举使巡逻队伍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同时提高了安保人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级联动助推机动巡逻队专业化
  在机动巡逻队筹划阶段,东城公安分局党委统筹指导,前门街道工委办事处与前门派出所党支部联合牵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工作组通过研判治安形势、协调辖区单位、整合各方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决定实施“四定”管理(定区域、定网格、定任务、定时段),并科学制定了机动队巡逻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构建“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巡逻小队”三级指挥体系,同步推动了各成员单位建立对应领导机构。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专项工作组立足各单位实际,综合考量人员配置、辖区特点及治安需求,细化职责分工、巡逻制度和考核标准,确保了工作规范的可操作性。执行阶段实行主责领导主抓,巡逻队员专责,工作落实到人、行动指导到人、点位固定到人、职责明确到人,通过清单化履职、精准化指导,全面提升了巡逻专业化水平。

  规范管理推进机动巡逻队“标准化”
  前门派出所统筹推进巡逻标准化建设:制定《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工作细则》,明确巡逻打卡时段、巡逻路线、巡逻工作方法、发现情报线索处置规范等;为各巡逻小队制作巡逻打卡的二维码,统一配发反光衣、肩灯、对讲机、袖标、腰带等装备及应急处置工具包;建立所、队联训机制,定期开展综合演练,确保巡逻规范、行动一致、标准统一。专责民警每日深入各巡逻单位一线,开展业务指导、问题纠偏和困难帮扶,保障各巡逻单位和队员严格按规范开展工作。

  科学考评激发机动巡逻队战斗力
  派出所立足辖区治安管理实际,综合考虑各任务单位的地理位置分布、责任区域划分、网格化管理要求以及辖区治安形势特点,将现有的22个巡逻小队科学整合为3个功能化巡逻小组,实施分类精准管理。其中,第一小组主要负责“门前三包”任务落实,重点提升巡逻区域的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第二小组侧重治安隐患排查和问题处置,着力优化巡逻区域的整体治安环境;第三小组强化日常巡逻防控,重点提升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通过明确各小组的差异化工作重点,确保了巡逻工作有的放矢。
  在考核评价方面,派出所建立了与巡逻任务相匹配的差异化考评体系。针对3个小组的不同职责定位,分别制定评分细则,科学设置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同时,定期对在巡逻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巡逻队员和任务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有效调动了全体巡逻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各任务单位的集体荣誉感。
  机动巡逻队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平安,以汗水浇灌和谐。他们每月定点打卡13276次、巡逻行程5500公里、工作时长4560个小时……无论是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宽阔繁华的马路,都有他们巡逻的身影。队员们及时发现违法可疑人员,劝阻游商小贩违规兜售,协助民警清理黑出租“趴活”,规范非机动车停放,劝导行人文明通行,不厌其烦为游客指路……首都核心区域的安全防线,因这份细致入微的守护而愈加坚实。
  2025年2月18日上午9点半,正在前门东路巡逻的民警林忠森和马文义接到报警信息:前门东路北口附近有游客拨打110求助。很快,两位民警在200米之外找到了求助的赵女士。
  原来,赵女士和爷爷来北京旅游,一大早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突然发现不知何时手机没了。二人一路寻找,遍寻不到,只好拨打电话报警。没想到报警电话刚放下,警察就已经到了。
  让赵女士和爷爷着急的是丢失的手机里有给爷爷在这次旅游中拍下的纪念照片。林忠森一边安慰赵女士一边问:“先别急,电话还能拨通吗?”赵女士回答说:“能拨通,但是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民警林忠森拨打手机,接电话的竟是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保安陈宇鑫。此时,陈宇鑫正向派出所报备捡拾手机的事儿,通话尚未结束便接到民警林忠森来电。二人互相通报了自己的位置,发现原来近在咫尺。
  如此短的时间里,手机失而复得,赵女士不停地向民警和机动巡逻队员鞠躬致谢。民警眼里的寻常小事,成为赵女士此次北京之行最难忘的记忆,她把整件事情的经过发在了“小红书”上,于是“北京警察上大分”的赞扬成为全网热议的暖心话题。
  前门派出所民警和机动巡逻队员的完美配合、快速处置,得益于完善的培训演练机制和高效衔接的工作流程。一方面,派出所建立了专业培训体系,重点提升队员的隐患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达到“早发现、快报告、妥处置”的工作标准;另一方面,构建“巡逻小队—派出所指挥室—巡逻队办公室”的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问题上报、快速处置、数据跟踪的闭环管理,全面提升了巡逻工作效能。
  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的专责民警张磊说,巡逻机动队的成立使保安队员从室内坐班到室外巡逻、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防、从消极等靠到主动作为,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
  相较于传统群防群治模式,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组织体系更严密,运行机制更规范,参与主体更多元,为新时代群防群治工作拓展了新思维、提供了新模式。

  机动巡逻队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机动巡逻队自开展工作以来成效显著:一是治安隐患精准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置了前门地区各类安全隐患;二是治安秩序持续优化,辖区治安环境明显改善;三是治理格局创新升级,构建起“警民协同、警保联防”的多元共治体系,实现了辖区治安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下篇:
  以警为本,暖心铸魂:爱警暖警工程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近年来,东城公安分局加强队伍建设,推出一系列爱警暖警举措,使“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进一步深入警心,让“有困难找组织”真正成为广大民警的第一选择。2024年5月,东城公安分局就爱警暖警“休闲驿站”建设作出系列部署,要求深化“休闲驿站+”建设;2024年12月28日,东城公安分局23个派出所和4个集中办公区休闲驿站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前门派出所的“休闲驿站”同期完成升级焕新。

  休闲驿站:警营里的“诗和远方”
  一所之美,美在细节。走进前门派出所,走廊里“红色”引领的元素随处可见。党建引领,是前门派出所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取得一系列成绩的驱动力。一代又一代“前派人”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强守正,在传承中不断把对党忠诚融入警队的灵魂血脉。
  办公区走廊两侧,一步一“景”。走进“休闲驿站”,便踏入了一方温馨天地——阅览区墨香氤氲,书画区雅致生辉,健身区活力涌动,茶咖区清香袅袅,警营的刚毅与生活的温情完美相融。方寸之间凝结着政委季娟带领民警们亲手布置的巧思与心血,匠心独具的背后,是季娟对警营大家庭最深沉的爱与担当。
  桔灯虽小,恰暖人心。在这里,书香浸润心灵,民警辅警们在阅读中沉淀自我,遇见更丰盈的精神世界;光影交织信念,一部部党史影片如清泉涤荡初心,让理想愈发坚定。工作遇到难题时,或是沏一杯热茶、三五战友,推心置腹间将困局化解;或是在酣畅淋漓的运动中释放压力,重整思绪……

  “一警一事 闪光有你”:让每颗“警星”都闪耀
  为助力青年民警在严管厚爱中淬炼成长,所长孙立男与政委季娟这对“黄金搭档”倾注了大量心力:既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在实战中“压担子”锤炼本领;又搭建成长阶梯,通过“递梯子”助其登高,让青年民警在挑战与关怀中“破茧成蝶”。
  在筑牢青年民警从警信念、夯实业务根基的同时,前门派出所创新推出“一警一事 闪光有你”青年民警培养计划——鼓励每位青年民警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自主策划并实施一个项目,以个人所长反哺警队建设,让创新思维与团队发展同频共振。
  青年民警尹龙天拥有博士学位,在此前20余年求学生涯和数年科研工作中,他长期与实验室为伴,日复一日独自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逐渐形成了内向沉静的性格特质,是个典型的“学术型社恐”。
  从警后,尹龙天的转变有主动也有被动。主动转变来自“一警一事”为青年民警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尹龙天主动申请负责所里“青警课堂”的工作,他结合自己的专长,把“康奈尔学习法”和“SQ3R阅读法”融入“前门小课堂”1分钟微党课学习中,这项工作既增进了与所领导和同事们的交流,又从前辈身上汲取了宝贵经验。被动转变始于首次执勤。当游客问路时,尹龙天由于不熟悉情况再加上“社恐”,支支吾吾无法应对。看着游客脸上失望的表情,尹龙天觉得自己有损东城公安的形象,羞愧之余决心改变。那次下勤后,他苦记地图、实地探索、勤练表达,如今已能从容解答,游客的赞许也让他倍感成就。来前门派出所不到半年,尹龙天就从一个和人打交道都发怵的“社恐”,成长为在街上见到一脸焦急的群众,都抑制不住地想上去问要不要帮助的“社牛”。
  自“一警一事 闪光有你”青年民警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前门派出所多措并举推动青年民警发展,青年民警各自负责的项目有序开展——“前门小课堂”政治理论学习持续提升民警政治素养;“六个一”自查推动民警纪律作风建设,加强了队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青警成长调研应用”精准对接青年民警成长需求,构建“想青警所想、练青警所愿、训青警所喜”的定制化培养体系;“警情研判会商机制”督促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严格落实东城公安分局“四个好”执法标准,切实筑牢执法安全防线;“基础管控平台落实及要素摸排”强化要素摸排与动态监测,织密风险预警防控网络,有力维护辖区安全稳定……此外,警营文化建设同样焕发活力,“阳光体育”系列赛事点燃团队激情,“前门乐队”的动人旋律成为凝聚警心的文化符号,为队伍建设注入蓬勃朝气。
  政委季娟动情地说,每个青年民警都是未被完全打开的书卷,在前门所这片沃土上,我们坚信每个独特的灵魂都值得被照亮。他们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步路、经历的每一段故事,都在塑造着未来那个不可替代的自己。作为前门派出所的“家长”,她和所长孙立男愿意为这些警营“新芽”创造更多绽放的可能。

  幸福“食”光:警营中的烟火温暖
  一箸一肴见温度,一餐一饭润警心。前门派出所创新设立“伙食会”,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警营餐饮文化。民警为自己的口味“当家做主”,“伙食会”组织“知食分子”定期为菜品打分,民主“票选”每周的菜单,得票最高的菜品将直接晋级下周菜单,而垫底的菜品则会“暂时下架”;那些因为口味小众而“落选”的新菜品,则被“伙食会”悄悄记下,当作“生日特别菜单”成为战友们生日当天的惊喜。
  所长孙立男紧盯菜品的“返场率”和“光盘率”,让每一勺滋味都是民警味蕾最真实的选择;政委季娟独创的“手绘菜牌”让食堂充满艺术气息,民警们亲手绘制的菜品名牌上,不仅充满创意还带着战友的温度。在前门派出所,食堂已升华为警营文化的载体,民警们不仅在美食中抚慰疲惫,更在烟火气中凝聚警心。
  暖心工程见微知著。一位民警说,以前下勤回到宿舍,单警装备随手扔在床上,后来所里在宿舍配了专用装备柜,不仅取用方便,宿舍也整齐多了。这个贴心的改变,源于所领导一次日常巡查时的细心发现。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前门派出所“从优待警”最生动的体现。

  结语

  前门派出所的“主防”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派出所工作的探索路径——以机制创新为引擎,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基层治理为基石。“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社区民警专职化”的根植社区、“前门地区机动巡逻队”的协同共治、“一警一事 闪光有你”的人才赋能……每一步都彰显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前门派出所将继续以红色基因铸忠诚,用创新实践强担当,让“枫桥经验”在这片承载六百年历史的街巷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首都核心区平安建设书写新时代的崭新答卷。(图片由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提供)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