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印度尼西亚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实践 How Indonesia Combats Wildlife and Plant Crimes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5/7/3 9:07:47
浏览次数:16  

  文/ 张承先  程易堃 徐佳敏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c of Indonesia),简称印尼,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其70%以上领地位于南半球,因此是亚洲南半球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国土面积1913578.68平方公里,由17508个岛屿组成,海岸线总长54716千米,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全国共有3个地方特区和31个省。
  根据印度尼西亚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国家报告中更新的生物多样性概况,印度尼西亚拥有大约732种哺乳动物、1711种鸟类、750种爬行动物、403种两栖动物和1236种淡水鱼类。其中较为出名的有红毛猩猩、苏门答腊虎、马来云豹、科莫多巨蜥等。
  
  一、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一)现状
  1.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界定。
  印度尼西亚依据本国法律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国际公约,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进行了明确界定。从法律构成要件来看,犯罪主体包括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及单位组织。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所猎捕、杀害的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却依然实施该行为,其动机包括经济利益驱动、传统观念影响等。客体是国家对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点保护制度以及正常的生态平衡秩序。犯罪对象涵盖了众多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物种,例如爪哇犀、苏门答腊犀、红毛猩猩、科莫多龙、苏门答腊虎、盔犀鸟等,这些物种因其独特的生态地位、稀有性或在非法市场上的高价值而成为被猎杀的对象。只要存在未经合法授权的猎捕、杀害、交易、运输、藏匿等行为涉及上述保护物种,即构成盗猎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而具体采取什么手段获取、获取地是在保护区内还是外并非界定罪与非罪的标准。
  2.被破坏的野生动植物常见种类。
  印度尼西亚因环境的特殊性和物种的多样性,成为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这也使得该国成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多发地。除了前面提到的极具代表性的物种外,还有马来貘、绿海龟、玳瑁、穿山甲、懒猴等多种野生动植物频繁遭受盗猎。由于其本身及制作的工艺品在非法市场上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有不少人不顾生态环境的平衡干起了非法的勾当。不同地区的盗猎种类可能因当地的物种分布和市场需求有所差异,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海洋生物如各种海龟和儒艮的盗猎现象较为突出;而在森林覆盖区域,陆生野生动植物则成为主要目标。
  3.破坏野生动植物案的数量及种类、案件数量、金额。
  从官方零星公布的信息以及国际组织监测到的情况来看,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频发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每年查处的涉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案件数以千计,从偏远岛屿的偷猎行径到港口城市的走私大案,层出不穷。其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如苏门答腊虎,如今野外种群恐不足400只;科莫多巨蜥因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不断被压缩,种群增长受限。在经济利益链条上,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金额惊人,一公斤犀牛角黑市价格曾高达数十万美元,一张苏门答腊虎皮可达数万美元,一尊精美象牙雕刻品价值连城,每年此类非法贸易涉案总金额达数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间,印度尼西亚多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锐减,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边缘。由此可见,利益驱使是破坏野生动植物最主要的原生动力。
  4.破坏野生动植物案发的区域、时间。
  破坏野生动植物案的发生区域和时间具有一定的特点。从区域来看,多集中在野生动植物的天然栖息地,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以及沿海的红树林和珊瑚礁区域等。爪哇岛部分山区,虽人口密集,但残余森林中仍有珍贵野生动植物,也成为偷猎目标。此外,沿海的红树林、珊瑚礁海域等海洋生物繁育栖息的关键区域,饱受非法捕捞、填海造陆等破坏。
  从时间上看,虽然没有绝对固定的规律,但盗猎、非法采集多在夜间、凌晨或恶劣天气,这些时间段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巡守力度一般相对较弱,同时野生动植物警惕性低,为破坏行为提供了绝佳的时机。旅游旺季时,游客涌入,不法分子会趁机混入保护区,趁乱作案。暴雨洪水后,栖息地混乱,动物受伤或被困,犯罪分子趁机大肆搜捕,给野生动植物带来灭顶之灾。
  5.野生动植物制品。
  野生动植物制品在非法市场上呈现多样化形式。除了前面提到的犀角、虎皮、穿山甲鳞片等,还有象牙(尽管印尼本土大象数量有限,但存在非洲象牙等走私入境再转运的情况)、熊胆、蛇皮、珍稀鸟类羽毛制品等。这些制品有的被加工成传统药材,如熊胆在一些非法的传统医药市场上被认为具有特殊疗效;有的被制成高端装饰品、工艺品,如用象牙雕刻的精美摆件、用珍稀鸟类羽毛制作的时尚配饰等;还有的被用于非法的宠物贸易,如幼年的红毛猩猩、懒猴等被捕获后非法贩卖到私人手中作为宠物饲养。这些野生动植物制品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损害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权益,也对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特征
  1.上下游犯罪。
  印度尼西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呈现出典型的上下游犯罪链条紧密结合的特征。在盗猎环节,有专业的盗猎分子深入保护区或栖息地,采用各种手段捕杀野生动植物,他们往往熟悉当地地形和动物习性,能够精准地定位目标。一旦成功猎捕到动物,紧接着就进入运输环节,这可能涉及使用改装的车辆、船只甚至小型飞机等交通工具,将野生动植物或其制品运往隐蔽的储存点或走私出境的据点。在储存点,会有专人负责对野生动植物制品进行初步加工、包装,以掩盖其非法来源和真实性质,使其更便于运输和交易。下游的销售网络则更为复杂,涉及国内的一些地下黑市以及与国际犯罪组织相勾结。整个上下游犯罪链条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非法产业。
  2.与多种犯罪交织融合。
  许多犯罪都不是单一的犯罪,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也不例外,甚至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犯罪网络。首先,与非法伐木犯罪紧密相连,盗猎分子常常利用非法伐木开辟的道路进入保护区深处,同时,部分非法伐木者也会参与到野生动植物制品的运输环节,利用其运输木材的车辆夹带野生动植物或制品,以谋取额外利益。其次,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还与土地侵占犯罪相关联,此外,贿赂腐败犯罪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盗猎分子为了获取保护区巡逻信息、逃避执法检查,往往会向相关的政府官员、执法人员行贿,从而形成了从基层工作人员到高层管理人员的腐败链条。
  3.犯罪跨区域性。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跨区域性特征。一方面,印尼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国,其境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吸引了来自周边国家以及其他遥远地区的犯罪集团参与非法交易。另一方面,印尼也成为一些国际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链条中的重要中转环节,这种跨区域的犯罪活动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执法机构以及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增加了打击的难度和复杂性,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与协同应对。

  二、具体打击整治的方式

  (一)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在国家层面,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明确规定了各类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级别,将更多濒危物种纳入严格保护范畴。对于盗猎、非法交易、运输、持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等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包括高额罚款、长期监禁甚至死刑(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案件),以起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同时,有关法律还对执法机构的权限、执法程序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进行了详细规范,确保执法工作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高效性。此外,印度尼西亚还积极响应国际公约,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纳入国内法律体系,使其在打击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时能够与国际法律框架保持一致,便于开展国际执法合作,共同打击涉及印尼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链条,追究相关犯罪人员的国际法律责任。

  (二)执法机构和人员
  警方是打击犯罪的核心力量之一,负责对盗猎现场的勘查、犯罪嫌疑人的抓捕以及对整个犯罪链条的侦查工作,其拥有专业的刑侦队伍,具备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执法能力,能够迅速应对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案件,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击跨地区的犯罪网络。海关部门则在边境口岸、机场、港口等关键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货物检查、旅客行李筛查以及与国际海关组织的合作,有效拦截了大量试图走私出入境的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切断了非法贸易的国际通道。林业部门不仅负责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如巡逻、监测、设置保护设施等,还协助警方和海关进行案件调查,凭借其专业的林业知识和对保护区的熟悉程度,为执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情报线索。此外,印度尼西亚还成立了专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机构,如国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调查局(WCIB),该机构整合了各部门的资源和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国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打击工作,提高了执法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强了对整个犯罪产业链的打击力度,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遏制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

  (三)执法相关设施装备
  警察在执行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打击任务时,配备了常规的执法武器,如手枪、步枪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暴力抗法情况,确保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交通装备方面,拥有各种类型的巡逻车辆,包括四轮驱动越野车、摩托车等,这些车辆能够适应印度尼西亚复杂的地形条件,如山区、森林道路等,便于执法人员在保护区周边以及偏远地区进行巡逻检查,及时发现和阻止盗猎行为。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水上巡逻的快艇和船只,以加强对沿海地区、河流湖泊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走私通道的管控。在侦查技术装备方面,逐步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如无人机用于对大面积的保护区进行空中监测,能够快速发现异常情况和盗猎者的踪迹;热成像仪、夜视仪等设备则提高了执法人员在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侦查能力,增强了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经费方面,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执法机构的日常运作、设备购置与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以及友好国家的援助和合作项目资金,以补充国内经费的不足,确保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地开展。

  (四)打击治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其他主体
  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向民众展示野生动植物的美丽与珍贵以及非法盗猎和交易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拒绝购买野生动植物制品,从源头上减少市场需求。在个人抵制方面,越来越多的印度尼西亚民众积极参与到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中,通过举报盗猎行为、拒绝食用野生动植物、抵制非法野生动植物制品等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打击犯罪的良好氛围。同时,印度尼西亚的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广野生动植物制品的替代品,如开发高质量的人造皮草、皮革等产品,以满足市场对时尚和装饰材料的需求,同时降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提供支持,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
  
  (五)国际执法合作
  1.建立专属平台加强国家间合作。
  印度尼西亚积极参与并主导建立了多个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合作平台,如 “亚洲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ASEAN Wildlife Enforcement Network,简称 ASEAN-WEN)等。这些平台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执法机构、海关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以及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数据库、联合执法行动协调机制以及专业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了国家间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打击方面的高效合作。在平台上,印度尼西亚与其他成员国共同制定联合打击策略,分享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最新情报和趋势分析,定期开展联合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各国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协同作战能力,共同应对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带来的挑战,形成了一张覆盖亚洲乃至全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网络,有力地遏制了涉及印度尼西亚的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活动,保护了全球生物多样性。
  2.加强区域各国情报信息交流。
  印度尼西亚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情报信息交流机制。通过签订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设立专门的情报联络官,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各国能够及时交流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线索、嫌疑人信息、走私路线以及非法交易市场动态等关键情报。例如,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邻国建立了边境情报快速通报机制,一旦一方发现可疑的野生动植物走私活动,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国家,以便对方提前部署执法力量进行拦截和调查。同时,定期召开情报交流会议,组织联合情报分析团队,对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犯罪网络和关键节点,为精准打击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提供有力支持,打破了国界限制,实现了区域内情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利用,大大提高了打击犯罪的效率和成功率。
  3.为区域内各国提供技术及战略支持。
  在技术方面,印度尼西亚派遣专业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和执法技术人员到其他国家,开展关于野生动植物监测技术、保护区管理、执法调查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和实地指导,帮助其他国家提升其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打击犯罪方面的技术能力。例如,向一些东南亚国家传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变化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无人机进行高效巡逻和侦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战略支持方面,印度尼西亚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战略规划,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确定重点保护区域、物种以及优先打击的犯罪类型,协调各国的保护行动和执法资源分配,形成区域内统一、协调、高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战略体系,提升整个区域应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共同守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典型案例

  2024年6月19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从2018年开始,几年的时间内,作为全球最濒危物种之一的爪哇犀被偷猎团伙猎杀了26头,而国际犀牛基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爪哇犀仅存76头。这一案件震惊世界,也充分警醒了世人,暴露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严重性以及打击工作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从 2018 年开始,一起有组织的盗猎犯罪正式展开。犯罪分子利用卫星地图以及互联网上游客拍摄的公园内视频,详细了解了公园的地形地貌和爪哇犀的活动范围,甚至摸清了公园内的红外监控的位置,从而巧妙地避开了监测设备,肆无忌惮地展开猎杀行动。在盗猎过程中,他们使用土制猎枪,这种武器虽然简陋,但在近距离内足以对毫无防备的爪哇犀造成致命伤害。在成功猎杀爪哇犀后,犯罪分子就地切割犀角,并通过秘密渠道流入国际非法市场。爪哇犀角价格的一路飙升,导致更多的不法分子投身于利用犯罪手段攫取利益的恶性循环中。
  印度尼西亚警方在接到线报后,迅速联合林业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等多部门组成专案组,最终抓获了6名涉案人员。这一案件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也促使印度尼西亚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完善保护措施,强化与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打击此类跨国跨区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
  
  【作者简介】张承先,男,江西余干人,南昌铁路公安局教育训练中心副主任,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西警察学院公共安全中心特约研究员,2016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中央国家机关法治人物”,研究方向:刑法、行政法、公安管理、公安教育。
  程易堃,男,江西余干人,南昌铁路公安局鹰潭公安处上饶车站派出所副所长,发表论文数篇,研究方向:治安管理、公安管理。
  徐佳敏,女,江西上饶人,南昌铁路公安局鹰潭公安处上饶车站派出所民警,研究方向:治安管理、公安管理。
  (责任编辑:古静)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